盘点 | 2017年度渔业十大事件


      2017年转眼而过,这一年海产业者在忙忙碌碌中度过,这一年行业在机遇和挑战中前行,无论是否圆满,终究是结束了。回望2017年行业有哪些机遇和挫折,海产人经历了什么?
大国地位彰显下,中国海产行业对全球行业影响越发重要;大众海鲜消费潮流涌动,让从业者感到机遇多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海产传统贸易模式正在遭互联网+海产和新零售的冲击;渔业资源的枯竭与大众需求增长的矛盾对我们提出了拷问;边贸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频出……种种这些对海产行业是推动、是颠覆更是鞭策。
      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一起盘点下2017水产行业的十大事件。
      事件一:消费品关税一年两降,海鲜消费大国时代来临
今年1月1日,我国对进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其中包括降低鲽鱼、鳕鱼、金枪鱼、帝王蟹、北极虾、龙虾等海产品的进口关税。2017年12月1日开始再次对冷冻三文鱼、蟹类、龙虾、鲍鱼以及北极甜虾等近年来活跃在中国市场的“网红”产品关税下调。
点评:资源匮乏和需求增长的矛盾,需要关税来调节。部分购买率较高的进口海鲜关税下调一方面减轻对国内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另一方面刚刚结束的十九大上面已经明确提出来了国家现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财富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曾经上层阶级才能享用的龙虾鲍鱼,如今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产的餐桌上,关税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会使进口产品的成本降低,但是,降税后市场零售价格可能并不会立即下调,因为除了关税以外,这些商品的价格还受到进口批次、物流仓储以及市场供需波动以及商家心态等因素的影响。
 但从中长期而言,进口关税降低对于国外优质原产地海鲜产品进入中国提供了更大的便利,更多的产品会面向中国民众的餐桌,及丰富了民众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减缓了中国海洋资源的挖潜。
未来中国海鲜消费需求必定会居于世界前列,但并不是因为高档海鲜价格的平民化,而是在关税、通关等一些列政策基础上,国外海鲜的争相入境与民众不断升级的海鲜消费结构共同作用的正循环。
      事件二:中挪自贸稳定推进,优质海产进关中国
2016年12月19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与挪威外交大臣布兰德举行会谈后,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关于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声明》。2017年4月初,挪威首相索尔伯格来访中国,这也是作为关系正常化之后两国之间高层的首次接触,2017年5月22-24日,挪威渔业部长桑贝格带领140位海产代表团来华商务访问。自中挪双边关系正常化后,双方渔业部门一直在未海产贸易的合作努力推进。
点评:中挪贸易起伏的同时,中国进口海产行业正在快速发展。两国双边关系、贸易的正常化不仅仅是双方政府的意愿,同时也是两国各领域企业的期望。
自2016年中挪双边关系正常化以后,中挪两国之间的海产贸易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许多挪威海产公司都期望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健康、可持续的海产品。至此挪威2025计划提出,该计划于2025年之前提升挪威对华海产出口额至100亿人民币包括提升挪威三文鱼消费至156,000吨,挪威北极鳕鱼消费至40,000吨,大比目鱼、鲭鱼、海参斑、雪蟹、帝王蟹等在内的其他海产品品种的消费;确保海参、蓝贻贝、海参斑、北极甜虾等品种能在中国拥有稳定的消费市场。
2017年下半年,挪威正关三文鱼已经小批量进关到中国,进关目前检疫较其他国家三文鱼严格,但是冬天都过去了,挪威海鲜的春天,也不会太远了!
        事件三:海产新零售的进击
2017年新零售喷涌而出,在传统大卖场走向低谷后,新零售大卖场在这半年燃爆。上半年,永辉超级物种、天虹sp@ce、新华都海物会、步步高鲜食演义、百联RISO、物美新零售、大润发飞牛优鲜,再加上2016年初开业的盒马鲜生,超市8大新零售样本正式出炉,站在“巨人”肩膀的新零售刚一开局就进入白热化的竞争。
点评:市场是反光镜,时间是验金石,不同于2017年上半年新零售上线的蜂拥而至。下半年,新零售概念依旧火爆,但是在创新探索中很多商家已经大浪淘沙般悄然退去。
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是新零售?实际上就是从过去“货-场-人”到“人-货-场”中商业元素的重构,而核心是数据。新零售引导下的市场元素重构还在继续。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爆发,大数据让商家清楚的了解每一个消费者需要什么,以做到精准投放。所以,与新零售所紧密相关的一些概念如“智慧零售”、“全渠道”等就是基于数据的分析为客户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
因此类似于盒马的这种新式卖场还是有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在支撑,网点分布广,但短期还不能取代传统业态,未来会怎样,需要时间来检验。
       事件四:2017年史上最长、最严休渔期
自5月1日开始北纬35度以北渤海和黄海海域提前1个月进入伏季休渔期,这是自1995年休渔制度实施以来,第一次做出日期调整,被称为史上“最长”休渔季。这次休渔期,在时间上是有史以来最长的。除此之外,在管理措施上也是最严格的,全省受到影响的海洋渔船数量达到4万多艘。
点评:在中国常用年年有鱼来寄托对美好生活和富足的向往,可假如海里没有了鱼呢?中华民族是最早进行渔业捕捞的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消费国之一,千百年来灌输的传统打渔习惯、巨大的鱼类资源消耗,同时近年来难改环境污染以及打渔方式粗放,致使渔业资源衰退“无鱼可打”。
除了海洋捕捞,可能您还不了解水产养殖同样大量着消耗的海洋鱼类资源。中国是全球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中国的水产养殖每年需要消耗超过700万吨的近海渔业资源,然而养殖渔业消耗的不仅仅是近海渔业资源,深海鱼类中,又有多少种鱼的幼、青年都在近海长大?
随着养殖品种和规模不断增加,捕捞的种类和品质却不断下降。如果海洋死了,盘中的鱼还是原来的味道吗?
       事件五:“劣币”的裂变,边贸何时根除?
2017年1月6日凌晨,在海关总署缉私局的统一指挥下,经南宁海关成功抓获犯罪嫌疑人17名总案值约2.2亿元,涉案冻品总量约为2万吨。年初走私大案预示着打击海产边贸依然任重道远。
点评:当自贸协定都挡不住海鲜走私,打击边贸还能怎么办?
走私是“传染病”,“劣币效应”导致多数走私业者因为市场无序的竞争而“被传染”,国家频频重拳打击边贸走私,然而据统计2016年有超过100万吨的海鲜产品通过边贸走私进入中国。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实施了近两年,但是澳大利亚海鲜走私到中国的灰色贸易始终在进行着。外媒报道称,2016年超过一半价值5亿元的澳洲海鲜,35万吨白虾,2万吨银鳕鱼通过香港、越南等国家走私进入中国。
边贸是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的不负责任,是对市场秩序的摧残。关税不为零,边贸就无法根除?
表面上看关税似乎只是一个与对外贸易相联系的税收问题,但是其背后涉及到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杠杆,因此尽管关税降为零是根除边贸土壤的最佳手段,但全部产品关税的归零绝不可能。近年来国家在关税政策上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最大限度的根除走私利益土壤,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打击灰色边贸,实行联合缉私、统一处理、综合治理的缉私体制。海关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查缉走私工作。除了关税所以政府、海关的规范与引导以及行业的自律也至关重要。
      事件六:从食品安全到草木皆兵
贝类查出兽药,带鱼跑过甲醛,部分水产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禁用药物的问题比较突出。2017年一系列海鲜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然而一些关于海鲜问题的谣言也更令批发商与消费者不安。
点评:乱象止于法,谣言止于智者。今年关于海鲜含有寄生虫等食用安全谣言频出,例如注胶皮皮虾、虾体内含寄生虫等,但最终却被不是海鲜的紫菜抢了一把头条。年初,数段“紫菜是用废塑料做成的”视频在网络上大量传播,对经销商造成了巨大损失也给消费者带来恐慌。食品安全大于天,故意造谣当然应该追责,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普及基本常识,要谣言止于智者。
      事件七:  中国与世界——对外开放中的海鲜新格局
2017年3月22日-29日国家总理对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今年总理的首次出访,从北半球到南半球,迈出了维护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坚实的一步。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行。其中涉猎的海产贸易板块无疑为也带带来的巨大的福音。
点评:自贸为业者和消费者带来的是便利与实惠。 2006年10月1日中国与智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两国互相贸易之间的零关税,在此基础上凭借养殖优势促使智利三文鱼开始大量出口到中国。2016年中澳自贸签订,协议的签订使澳大利亚对华鲍鱼出口翻了一番,龙虾出口更是翻了两番,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贸易额已经突破了1000亿美元。
 与新西兰的贸易合作更是早已成熟,在2016年,新西兰出口至中国的海鲜产品交易额达18亿纽币,占其海鲜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当大。新西兰希望在2030年该国90%的海鲜产品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出口到中国,   因此在今后的自贸协定逐步实施推进中,双方将积极参与跨部门协调,将海鲜贸易板块嵌入到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大局中。
随着中国在国际影响的不断加码,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一直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外合作开发远洋渔业,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创造良好的海产国际贸易环境。优化国内海产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海鲜进口市场环境。
      事件八:支持可持续渔业——2020年国内规范捕捞总量、远洋捕捞打击非法越界捕捞渔船!
中国政府于2017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渔船管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到2020年全中国压减海洋捕捞机动渔船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除淘汰旧船再建造和更新改造外,不新造和进口在中国管辖水域生产的渔船。另一个是渔获物产出的控制目标,到2020年中国国内海洋捕捞总产量减少到1000万吨以内,与2015年相比减少309万吨以上。中国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中国各地对非法越界捕捞渔船的处置态度务必一样坚决,坚决遏制涉外事件发生。
点评:Fu Yuan Yu Leng 999号渔船,在厄尔多瓜加拉帕戈斯被查运输6600多只鲨鱼被拘捕,成为非法捕捞头条。实际上非法捕鱼以及渔业冲突的背后最直观深刻的暴露出渔业资源衰竭问题。
根据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最近的《活在蓝色星球》报道,目前世界上的海洋里的鱼的数量只有1970年时的一半。研究人员调查了5829个种群中的1200多个鱼类和其他海洋动物,发现其中一些数量下降了49%,而某些鱼类,如金枪鱼,鲭鱼,下降了将近75%。
自1950年开始,由于过度捕捞,全球1/4的渔业已经崩溃。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给出如下数据:全球范围的鱼类资源中,52%被完全开发;20%被适度开发;17%被过度开发;7%被基本耗尽;只有1%的鱼类资源正在从耗尽状态中恢复。
      事件九:2017年海产圈的经典跨界
2017年上半年周黑鸭跨界小龙虾产业,下半年,国星“嫁入”联想控股,至此联想正式进军海产行业。前者意为提前布局试水新产业,后者则瞄准海产行业发展新模式,顺应大势促成转型。
点评: 近年来消费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中国民众消费结构在上移,越来越追求品质、健康和品位。同样作为全球最大的水产消费市场,中国对海产品消费也在不断升级,尤其新生一代对海鲜的消费倾向习惯、新零售、中产阶级引领的海鲜消费革命正由中国影响全球。错过了中国,你就失去了未来。海产变革如大浪淘沙般淘汰了一些企业,但是其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样吸引了更多的优秀产业跨界入驻。
      事件十:贸易壁垒分明,海产消费市场逐渐向亚洲转移
2017年,美国、欧洲海产传统消费市场限制进口事件频发,越南巴沙鱼、印度白虾美国的IUU进关监控等一些产品尽管限制政策的酝酿与提出背后是贸易壁垒的高筑。
 点评:贸易壁垒是把双刃剑,2017年,美国退出《跨太平太洋伙伴关系协定》,并呼吁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与此同时关闭了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与欧洲达成的大西洋两岸贸易投资伙伴关系,旨在取消或重建全球贸易协议,美国龙虾产业将受较大影响。
 近日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宣布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海产品进口监控计划(SIMP),即要求某些海产品在进口时必须提出从捕捞到着陆的相关信息以避免无管制捕捞(IUU)或假冒海产品进入美国市场。明年1月起首批受监控13类为:鲍鱼、大西洋鳕鱼、蓝蟹、鲯鳅鱼、石斑鱼、帝王蟹、鳕鱼、红鲷鱼、海参 、鲨鱼、虾、剑鱼、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鲣鱼、黄鳍金枪鱼和蓝鳍金枪鱼),后期将扩展至所有品种。中国沿海省份出口至美国产品短时间在通关检疫上将更加繁琐。
 欧盟对印度虾进口的态度以及美国对越南巴沙鱼进口的限制条例都使该类大宗水产品贸易流向转为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

Copyright©2018 Nanjing Lian Jia Food Distributor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